Pages

Sunday, 8 November 2015

火车上

沿途火车上人来人往,邻座的美眉看来只有二十几。匆忙的吃完早餐看了没有几页书就倒头大睡。可想,平时的我也一样,对景色没什么在意。

可当自己换成旅人的身份,或第一次体验不一样的事物。那股好奇心就会被启动。旅行当儿总是特别有精力。

为何在平时的岗位我们却会失去了热情呢?
对自己生活的国土总少了那颗观察力呢?

《邻座错过了美景,我错过了小休。
生活,我们是否也错过了营造一些小小的惊喜感呢》

前座做了大约四十初的家庭,拿着笨重的背包同时还要兼顾不到一岁的孩童。
中途还不忘拍照观赏风景。

我心想,好不容易。
走过他们的位置,我才惊觉他们带了两个小孩! 惊! 
到底他们持有怎样的信念而不忘背包旅行。

Saturday, 7 November 2015

真实的交流

"这世界不需要那么多像过去的我那种专业来奉献社会,这世界,需要更多真心的交流,让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给予和交流”。


我常常活在极端里,
无助时,总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人去扛,对人的真实多了许多失望。
乐观时,总觉得自己都会遇到好事,没什么大事无法解决。

我在槟城曾经遇到这么一个女人,三十六岁时突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就开始展开旅行寻找答案。
她一个人游走印度八个月。
印度,记录国家最多女性被强奸的国土,我顿时联想到“危险”。
她娓娓说道,“当你内心有那份信心你总会安稳的,你就会遇到对的人,自然能随遇而安”。
她说到这句话时,眼神安定,让人如此信服。
她当时遇到了她要找的瑜伽老师。这和EatPrayLove这部电影有许多相识版本。
她后来当上心灵导师。
虽然仅仅相处几天,但她对我的影响蛮大,直到现在。

她说这社会缺乏真实的交流。
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
在这个年代,我们交流更比过去方便,更贴切的说我们都有过多资讯。
我们应该有更多交流。
那,真实交流会是怎样呢?

何时,我们才是真情流露?
何时,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情绪最为真实的表露,表达?

我回忆里最美的时刻,

当我和表妹自个儿呆坐在岩石上,和极少数的旅客在非常寒冷的早晨,等待着不到十只企鹅回归家园,当看到它们安全回归的那份安慰感。
当我和表妹在停车场和海豹不到十尺近距离又惊又喜的交流,那似乎懂得人的动物最令人忘怀。
当我在旅行沙滩上遇见一位老人家慢条斯理的说话却丝毫没有一分不耐烦,在一分钟里即邀请我们到他家喝一杯,让人难以想象他如此年龄能对我们有多少伤害。
当我们说着说着,和名宿的创办人竟成了我们旅行最难忘的,印象里我们更像是探访朋友。
当我在瀑布里,看着几个大男人,对着在瀑布里一群嬉戏的小海豹无雅咯咯的笑着,我至今难忘。
当我在名宿的门口,看着一个和我父亲相若的男人拿着一篮食物牵着和她的伴侣往沙滩方向走去,还不时的昵称对方甜心。我怎么都不觉得恶心,呵呵。

感动,是不是也是一种真实的交流?
那,我们在旅行中到底在寻找哪一种交流呢?

心灵书常提到,我们表面话语的沟通只有四巴仙。那其余的呢?除了肢体语言,还有什么部分占据了大部分而我们却不自知。
是否,我们身心有某些部分比我们知道更有智慧接收外在讯息而我们浑然不知?

我只记录种种感动我的那一幕,那可能不是最壮观的历史建筑物,也不会是昂贵的名牌包包,还是奢华的一顿西式晚餐。
但,那一定是能感动我,触碰我内心的一部分。
那让人感到心窝热烘烘的,好像刚出炉的蛋糕般,永远都让人回味。

关于逃离

开始能自由的旅行,已经是三十个年头了。
对一些人来说,也许迟了些。
当事业该拼的时刻,我竟然离职背包去了。
如果没有一些事情的冲击也许也不会引导我去思考关于生活这件事。
我还记得当时的自己已经失去对许多事物感到无力感,无法引发我对生命那股冲劲和期待。
做惯了乖女儿,生活决定都以家人为先,特别是对于母亲姐姐所设下对生活的看法更是没有质疑过。
直到我无法快乐起来,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快乐。。。

当你察觉自己无法快乐而开始无法安于现在时,
你其实已经开启了革命,
另一道门正迎接着你而不自知,
直到你找到为止。。。


然后,我选择逃离已经惯有的生活环境。
到对一个完全没有看法认知的国土生活去。

我想知道背包旅行是什么?但我无法了解其意义何在,因为我没有体验过。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生活在家人的背影下,因为家人与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对现实生活层面的恐惧,难道只有担心和现有的知识能够让我停止担心。

在二十几时,当我可以摸索方向时,我需要承担责任。
在三十而立时,我无法生活只建立在事业上而留在同一个岗位。
生活的沉淀物质的安稳无法让我安定下来,我需要自我空间,需要许多思考的空挡期。

三十叛逆期,我寻找的自由到底是怎样。

是不是,适度的负担让我能学会承担。
是不是,两个人的共处可以让我更懂得爱人。
是不是,我们就是要让自己一直学会忍辱而忍受现有的生活处境。
是不是,旅行就只是表面的走走停停看看吃喝玩乐。

我们都过于放大自己,内心总有某些部分希望被看到。
但也有些时候,我们过于在乎身边人的想法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真正要的是什么。

这些,在旅行一段时间,特别是面对一些困境而毫无防备的露出马脚。
我想小丑一样,在演了三十几年的好女儿。
在背包旅行时,开始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

我其实很小胆,看到陌生人还是会想要逃避。
我也很肤浅,喜欢炫耀,只不过没那么明显而已。
我也喜欢比较,比较自己的好也比较自己的惨败史。
我也很贪婪,无知下当穷背包客拿了当地老师派的面包(以为是免费食物)而羞愧不已。
我脾气非常糟糕,喜欢生闷气也喜欢惹对方内疚到底。
我逃离时说得很完美,不知死活一路懵懂的乱来一番。
我喜欢说话过于聆听,那老掉牙的故事也该有过期期限吧,过多也很腻嘛。

逃离看似很酷,底下也许多少的任性,如果没有好好的处理现实层面。
但我似乎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那是无法以量来衡量我内在的冲击。
也因此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如果你问我,是逃离还是学习。
我想学习逃离也是很好的过程。
不管你要用多少的代价重新建立,只要你坚信自己有那份能耐。
没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你。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刻都带着好奇心,任何时候都乐观,选择拥抱自己吧。

Friday, 6 November 2015

把旅行当生活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背包旅行了,距离上一次也有整整近两年了,时间不知不觉就这样过了。
期间都有短暂的旅行,但那想要再次搭上背包旅行也许也没那么渴望。
更切近的,我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像个旅人,旅行的一些习惯竟然渗透我的生活而不自知。

晚餐成了我最大的享受,我喜欢吃好了饭,坐在饭桌发呆,或坚持要我母亲和我谈谈天。
有时,搭上一本书,就这样坐着坐着两个时就这样过了。

大老远旅行似乎不再是我的优先,没去到过的国土还是非常吸引人,但也不那不逼却限定自己一定要在某些时段完成。
目标设定和想要完成的行列,只让我更难以适应。
有些旅行被外过多的包装,反而失去了本来可以慢慢摸索那般神秘感。
有时花了大笔钱和精力,换来的“也只不过如此” 的回应。

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我不再匆忙的到处走马看花。
反之,我都是让自己像当地人。让自己的时间慢下来,跟着自己当时的心情随性走走。
到本地人会去的超市,到他们每天去的公园运动,吃当地人的早餐。
只想要去体验不同国土的人如何生活。
当然,这些都在当我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才能做的事。

发梦,思考,看书,喝咖啡,和陌生人打交道,在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美。
这和平时的生活没两样嘛。

也许,更应该说的。
我已经把很多的旅行那份好奇心融入生活里,可以在重复看到的人事物,找到不一样的惊喜。
我会到现在住的城市,重复的去同样的地点拍摄不一样的发现,在微不足道的地方找到不一样的快乐。
摄影,虽然我还是拍得很烂,但却教会我用不一样的方式在同个城市生活。

我不再呐喊需要旅行来让自己休息,每一天对我而言都是新的开始。
我也不再喜欢自助餐式的旅行方式,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满满的,连当地的美食都要在短暂的旅程陆续完成。
我也喜欢到一些民宿住上几天,让自己归零,回到对一切都带着好奇心的习性和对生活热情。
也喜欢让自己有时处在不太舒适的环境,来考验自己的忍耐度。
最重要的,旅途所遇到的人事物,有时主角也可以是自己一个人。

开始喜欢走路,有时也可以漫无目的的走;
开始觉得一个人也很自在,也对周围的目光感到自在;
有相机时,开始减少拍摄而多看一看;
对咖啡馆还是有特别的嗜好,要对的格调对的味道,喜欢品尝甜品没改变,喜欢观赏美丽的甜点也许也开始变得没那么在意了。

如果问我为何喜欢甜点,也许因为那么精致美丽,对于美我还是无法摆脱那份癖好。

生活,当成旅途。
旅途,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样事就这样慢了下来。



Thursday, 5 November 2015

当我。。。

当我以为我是营养过剩,其实也可能营养不足。
不足的是,把垃圾食物堆进肚子。

当我都以为已经很节俭,其实也可能非常奢侈。
奢侈的是,我并没有好好锁定自己所要的,没好好规划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胡乱留下不太需要不太想要的。这样的性格,还有没有继续变成自然而然呢?
在过多了并不需要时还要留着,那是需要还是想要?

当我自认把过多的事物送出去,包括环保站以为一切已经给予,其实也可能为他人造成困扰。
困扰的是,我并不自知的为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需要再把垃圾整理了再一次的丢掉。

当我自以为把习惯调整好就可以变得更好的人格,其实那也只不过是短暂的自我感觉良好。
短暂的改变无法让你真正的转变,除非你已经把改变这件事变成自然而然的式。

当我自认为很耐得住脾气,很少发脾气。其实对人产生某些不太愉快的想法而不说出来,也属于一种脾气。

当我自认为内心很良善,为他人多想一想多做一些,其实不对自己的想法理清而一味的讨好他人,那也不过是内心想要得到赞赏的虚荣心。

当我宣扬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对的方向,其实一味的认为只有一种生活方式,真的需要如此吗?

当我对哭诉他人的不足之处,那也显示我的不够大量之处。

当我想要低调的处理事情而不被看到,有没有回头想要某些人偷偷的发觉。

当我把面子书关掉,难道就会把我想要表达得部分给完全的删掉?难道我就没有想要被注意的部分转移到其他地方呢?

当我对他人的改变感到无法接受,我又是否能坚决当诱惑来时我是否能够连贪婪的念头都没有。难道”如果我可以。。。“ 这没在你的念头打主意?还是你比较在意的是如果你也贪婪了,他人如何看待你这个人。

当我自认为生活不需要太多,难道我的念头没曾和”买和不买“或”要还是不要“这两级举棋不定。一旦这些念头产生了,那贪婪想要和有没有拥有那样事物也没两样。

当别人拿时,我说啊”这人真贪“。这人有多贪,换成是你,你真的能一百巴仙不拿吗?连想都不去想。

当我说好要放下,我的话语难道比我的念头更诚实?
还是涣然没发现,我的念头才是我嘴巴的主人。主人诚恳与否,只有自己才能分辨。

当我说,好的真的点头说是。
这如此容易从口中说出的话语,可以道出我真正行为和行动的表达吗?

没人知道,也没人会去探讨你真正要什么想什么适合什么为人怎样。
也许自个儿也只在意自己可以从中得到什么,让事物某些人赋予他们所要的意义和名堂。

有时候,你赋予自己的概念甚至会欺骗真正的你。
那,你用什么来定义自己外在和内在的那份不协调感呢。
还是你已经对生活麻木不仁,涣然没察觉自己演着好人的角色。

你对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和真正呈现在他人的人格有多大的对比?



问题

有没有想过为何我们普遍上都很少问问题,特别生活在这国土的更为明显。

那为何我们都不爱问问题,我说的是我自己。

我的瑜伽老师很爱问问题,每次教课大部分都问着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

但为何他还是如此爱用问问题的方式回应?

那既然他已经知道答案,又何需花大部分的时间用问题来引导我们?

每一次,我们都习以用沉默来回应。心情好时,就用一用脑思考他问的问题。在不呢,等他回答咯。他每教一个动作,过后会问我们为何要这样做,那样做对吗? 如果换来不同老师教导不一样的动作,那该听谁的呢?

这些问题,我可重来没那么认真想过。但经他那么一提,我才渐渐学会用思考的角度看待学习这件事。对于有权威的教导或书是否我们应该也用一样的疑问方式来学习探讨?

我认知到,学习的过程莫过于思考和问问题。

有没有处在质疑问题的答案而被攻击?
有没有试过问问题时被讥笑?
有没有想过如果回答你问题的人其实没有认真的思考答案是否能符合你的处境?

是否也有些时候,因为现实的挑战而放弃了追问下去?在还没探讨问题时,已经自我放弃了。

是否,我们开始习惯不问问题的生活。

年纪越大了,习惯越难改。更何况是我们都对父母或家人所赐予的教育从不质疑。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都因为生活的需要而被搁在一旁不去理会。当你说,你要思考一下,你要停下来。停下来固然要考虑许多生活现实层面,没停下来也可以继续思考生活的部分。没什么对和错的,可怕的是,当我们被这种不许停下来的观念给绑住生活时,就算有一天真的无法继续忍受了,我们是否能够很客观的分析自己的处境还有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还是只是让自己放个假,放完假又继续让自己处在无法滋养自己的环境。如果自己够坚定,也许可以很乐观的不受外在影响。

但如果继续让自己处在只能支撑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否想一想该如何减少需求而重新学习,拟定一个目标和给予自己一点时间回到学习岗位。

没有人可以说什么对我们才是最适合的,如果少了问问题这个习惯而不断的向外在寻找答案。

会不会也因为资讯太多而无法好好分析?

所以重点在于如何建立思考的思维,还有我们以怎样的想法来看待事情。

是否,我们都习惯否认;又或是我们过于依赖他人的决定想法被牵着走。

我没有答案。

我们生活里,每天都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在面对生活不同的挑战都会选择不一样的生活观念。

只要开放自己的想法,不让自己当神(不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自己的生活想法才对),对事都带着好奇心吧。


Tuesday, 3 November 2015

停下来

最近日子更近悠闲,又回到爱看书的日子。
有空挡的日子非常难得,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的掌握好这段休息时间来理清接下来要走的路。
有多少时候,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不断地麻痹自己也不允许自己停下来,无法好好的思考沉淀。
也许对很多忙着朝向目标前进的人的确不需要,奈何我还是找不到方向,也无法让自己一直过着自己觉得已经无法成长的道路。

我要的生活是什么?
我能过怎样的生活?
我现在追求的是什么?
我最能发挥的是什么?
我最喜欢的是什么?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兴趣是什么?而有没有到现在还有的兴趣又是什么?
我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过?
如果我只能平凡,那我在平凡中能奉献什么才觉得没白活了?

这些·话语不断的占据我空档的时间,漫然了过了漫长时间,难道我还要这样过?
友人跟我说,当你在找自己的方向时,在更乱的时间更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
好好的问自己,真正想要探索的是什么?
他人有的他人追求的未必适合你,你要的舞台也许就那么小。
这都无所谓的。
重要的是你要忠于自己,就算过程中你也许失败了。
但你会是心肝情愿的接受不会活在后悔中,至少你已经尝试过了。
我知道她要表达的,但当要放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照实不容易。
让自己停下来固然奢侈,但对我而言要去面对将来的方向非常重要。
作家 Greg Mckeown在“少,但是更好”书就曾说到生活需要设计。选择你真正要的,专注投入;有纪律的追求更少。
对哲学似懂非懂,当你无法找到自己的中心时。你就会不断的被外在影响而赋予价值。
人生可悲的是没有努力的探讨寻找答案,过了大半生可能都是过着家人或外界为你定位的角色。
这样的自己,也许连自己都无法喜欢自己。
生活突然都慢下来,也唯有这样我才能够又回到自己好好的监视自己的决定和方向。